打击网络诈骗:应对社会工程的策略
关键要点
- 网络诈骗者利用社会工程技术从合法用户那里获取信息,进行欺诈。
- 移动设备和数字渠道的使用激增,使消费者更容易受到诈骗。
- 传统的反欺诈方法已不足以应对这些复杂诈骗,需结合教育和更细致的检测手段。
- 了解和识别诈骗者、攻击渠道及消费者保护措施是关键。
随着数字和移动渠道的普及,欺诈行为已在多个行业中急剧增加。诈骗者通过操纵合法账户持有者进行交易,从而实施诈骗。最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现象正通过未验证身份的个人进行扩大,使消费者需更加小心。
自2014年以来,我们开始在 LexisNexis 数字身份网络中追踪移动流量。当时,移动流量的比例仅为
25%。而在我们的最新报告中,移动交易的比例首次达到了
75%。这种移动趋势的加速主要源自于年轻和年长人群对移动技术的青睐,以及许多新兴市场用户跳过桌面设备,直接转向移动服务。
数字和移动渠道的广泛使用,加上对接触到客户的个人身份缺乏验证能力,加剧了基本的人性脆弱性,从而导致诈骗和社会工程大幅增加。
诈骗者的目标是操纵消费者提供敏感的个人和财务信息,他们通常伪装成某个公司的代理、执法人员或感兴趣的伴侣等权威人员。由于受众的行为特点,防范措施需要同时进行消费者教育和更具针对性的检测和缓解策略。
在消费者认为自己在进行合法交易的情况下,传统的反欺诈措施往往不够有效。因此,结合欺诈检测与定向身份验证是长效解决方案的关键。
对于安全团队和欺诈部门来说,了解如何应对社会工程及其他网络欺诈时,有四个要素需要考虑:
关键要素 | 描述
—|—
检测诈骗者 | 组织应该深入调查收款人姓名与电子邮件或电话号码之间的关联,然后分析收款账户关联或活动的异常情况。
识别攻击渠道 | 识别客户是通过短信、电子邮件还是电话接触的,动机是什么?交流里是否有紧迫感?是否包含慈善或浪漫诱惑等情感因素?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调查的可疑活动征兆。
识别欺诈信号 | 其他红旗警示包括异乎寻常的个人对个人实时付款,特别是如果是对同一人的多次汇款。
保护消费者 | 在后台保护消费者的同时,也应帮助他们识别可疑活动或行为。当有疑虑时,消费者应直接通过发布的电话号码联系组织,以确认威胁的真实性。
虽然这些因素看似复杂,但结合数字和物理解决方案、行为生物特征技术及数据分析的综合方法可以有效应对诈骗。消费者的心理操控使得仅使用 IP地址、设备和网络属性的传统反欺诈控制措施变得不够有效。通过将行为生物特征技术与设备和物理身份数据元素结合使用,可以提供更强的反欺诈防御。
行为生物特征技术已经成为一项相对新颖的防御策略,金融机构、零售商等可以利用它帮助识别诈骗。该技术后台分析用户与设备或在线应用的互动方式,包括手机移动、触屏行为、打字节奏、停留时间等交互手势。
通过这些信息,该技术能够深入了解数字身份及其典型的互动模式,从而识别出可能指示欺诈行为的偏离。企业可以利用行为分析提供的丰富见解和实时背景,做出更好的欺诈决策,以支持消费者并保护他们在数字体验中的安全。
诈骗者将继续寻找创新的手段来欺骗客户。企业需通过采用新策略,来更好地识别与诈骗相关的多重威胁。包括分析与消费者资金转移相关的账户属性及攻击使用的渠道。此外,企业还可以通过教育消费者如何更主动地保护自身在线安全,来减少社会工程机会。
Chris Schnieper,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 欺诈与身份高级总监